清晨的交班声在走廊回荡——医生的一天拉开序幕。今年的中国医师节,我们特别策划并邀请媒体记者走进附院,以第一视角感受医生日常。当记录时代的“摄像机”遇上聆听生命的“听诊器”,一场关于职责与坚守的特殊对话,就此展开。
体验者——赵雅冬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节目
制作传播中心
《新闻天天看》栏目记者
当清晨的阳光刚掠过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玻璃窗,我带着对“中国医师日”的特殊敬意,踏入这座始终与生命脉搏共振的建筑。从心内科病房的晨间巡诊,到手术室里的精密博弈,再到医学实验室的微观探索,我对 “医者” 二字有了更滚烫的理解。
晨七点半,当城市还在揉着惺忪睡眼,心内科的医办室里已经全员集合,开始新一天的交班和学习。晨会过后,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巡诊是医生和患者最宝贵的交流时间。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听诊器与写满数据的便签,走到每一个病床前,没有传奇叙事,却藏着最厚重的日常——医者们用千万次重复的细致,为患者们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曙光。查房结束,刚结束夜班的年轻医生继续对着病历反复核对,红血丝爬满的眼瞳里,倒映着连续值守 16小时的疲惫。即使回家休息,他们的手机也永远保持开机状态,铃声调至最大分贝,随时响起随时到位。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便开启了一场与病魔的静默对弈。器械传递的轻响里,握着手术刀的手稳如悬岩上的古松;额角汗珠被轻轻拭去的瞬间,折射出专注的锋芒。两个多小时的腹腔镜手术中,医生始终前倾的身姿像一座精准的雕塑,直到最后一针缝合完成,直起身时腰腹的深色汗迹,才泄露出紧绷背后的耗竭。有时,医生的手术日从清晨排到深夜,摘下口罩时脸颊压出深深的勒痕,短暂休息过后,还需要匆匆赶去处理新的急诊。
而实验室是医生们的另一个“战场”。在不直接面对患者的时间里,他们会转移到“科研战场”,为医学进步默默奉献。他们在模拟系统上千万次重复训练,通过动物开展医学实验,为了一个数据也会彻夜不眠。他们的工作看似枯燥,却关系到无数患者的未来。无数次反复的验证,每一次实验的进展,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让更多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引路人。感谢你们用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你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在无数个日夜里与病魔抗争;感谢你们用温暖的关怀和真诚的态度,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你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却因为这份职业,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希望你们在守护别人健康的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少一些疲惫,多一些休息。愿你们每次出诊都平安顺利,愿你们的付出都能得到认可,愿你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收获喜悦与成就。最后,衷心祝愿所有的白衣战士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体验者—— 郝 霞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卫视
奔腾大健康
《健康帮帮团》执行制片人、主持人
作为一名记者,跟随着镜头,穿过消毒水味的走廊,看着医生在手术台间疾走,口罩勒出红痕,午饭是冷掉的盒饭。从晨光熹微到星光点点,十几台手术连轴转,手稳如磐石,眼亮如明灯。这不是镜头里的戏剧,是他们的日常。
致敬每一位与时间赛跑的医师。你们的肩膀,扛起了太多生命的重量。也扛起了健康中国的使命。
临别时,牛主任说:“今天是最‘不忙’的一天,平常这时,我们早在手术室忙起来了。”原来,“不忙”的背后,是步履不停的日常。
值此中国医师节,我们谨向所有以仁心守护生命、以仁术对抗病魔的附院医师们致敬!
特别鸣谢
心血管内科A区牛君义主任团队、胃肠外科乌新林主任团队、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中心负责人乔建梁主任及各位老师们给予的暖心支持。
全部拍摄内容均经医院严格审核,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