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永驻 医魂长存——深切缅怀董培德教授

发布时间:2025-07-10 浏览次数:46

【字体:

image.png

  董培德,汉族,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是国内普外科领域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普外科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及胃肠外科主任等重要职务,在推动区域普外科发展、提升胃肠外科诊疗水平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5年4月10日,在内蒙古的料峭春寒里,自治区胃肠外科领域专家董培德教授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手术台和患者,享年70岁。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陨落,带走了无数同仁心中的依靠和榜样,也让无数曾被他医治和帮助过的患者心怀感念,潸然泪下。

image.png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史上,董培德教授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名字。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更是一代又一代外科人心中的精神旗帜。从医数十载,董培德教授以高超的医术、严谨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带领医院外科一路攻坚克难、突破瓶颈,奠定了今天外科整体水平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医院中的领先地位。他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带动了整个胃肠外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image.png

  今天,医院全体师生、董培德教授生前的同事、学生们,深切缅怀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师、前辈和朋友。这位用一生诠释医者仁心、以双手托起生命希望的传奇医者,将医者精神镌刻进无数人的生命里。

刀尖上的舞者

以匠心铸就医学丰碑

  1980年,22岁的董培德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毅然投身附属医院外科。彼时,胃肠外科尚是自治区医疗事业中的“荒原”,但作为曾经的校篮球队员,他常常以出色的拼搏精神,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十余小时。从开腹到微创,从传统到革新,他始终站在技术浪潮之巅。

image.png

  作为全国胃癌D2手术推广专家组成员,他走遍了自治区12个盟市。每到一处,他不仅详细讲解手术步骤和操作要点,还会亲自示范并耐心纠正每一位医生的动作。遇到基层医院设备简陋的情况,他便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设计出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规范”二字成为了刻在草原外科人骨血里的信仰,推动了自治区胃癌手术实现标准化。

image.png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将直肠癌根治术从6小时压缩至40分钟,用“董氏速切法”改写教科书。这种方法不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还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2015年,作为微创革命的先驱,年近六旬的他带领团队完成自治区首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反复进行模拟演练。手术过程中,他又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当年轻医生担忧他体力不支时,他总笑言道:“我的手术刀,永远比年龄锋利”……

image.png

  “他做手术像在写诗,每一刀都精准如计算机,却有着机器无法比拟的炙热温度。”董培德教授的学生、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肿瘤中心党支部书记、胃肠肿瘤科主任医师王峰回忆。如今的王峰教授,已在清华长庚医院执掌刀柄,还仍循着董培德教授刀尖上的精诚教诲。

杏林春风化雨

以仁心浇灌桃李芬芳

  在董培德教授的字典里,“师者”二字重于千钧。他常说:“医生的手,既要握得住柳叶刀,更要托得起年轻的心。”他不仅在医术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更在品德和人格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董培德教授的学生、如今远在波士顿的孙晓风教授每每想起自己还是外科住院医的时光,总是颇有感触。作为外科住院医,在手术台上的主要工作形式是“第二助手”,也就是常说的“拉钩”。有一次,孙晓风想要自己动手尝试,董培德教授便指着手术灯对他说:“看这无影灯,光从不在一处停留。拉钩是观察的眼,是思考的脑,更是未来的手。”在手术中,“拉钩”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医生全神贯注,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为主刀医生提供清晰的视野。董培德教授通过生动的比喻告诉年轻的孙晓风,在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这便是董培德教授总结出的、藏在“拉钩”里的哲学。

image.png

  在日常的临床带教中,董培德教授总是亲力亲为。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病房,带领学生们查房。他会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认真查看各项检查结果,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他还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们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中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image.png

  在手术教学中,他更是严格要求。从术前的准备到术中的操作,再到术后的护理,他都会一一讲解和示范。他会让学生们轮流参与手术操作,在旁边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他告诉学生们,手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积累经验。

image.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冯立回忆,董培德教授一直都把学生们放在心里。冯立刚刚能开展直肠手术的时候,曾有一台急诊手术从夜里11点一直做到早上7点多,术后给董培德教授打电话,他第一时间就接听了,当听到“手术顺利”时,他也仿佛松了一口气,原来他因等待手术结果几乎一夜未合眼。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仍坚持给年轻医生讲解病例,董培德教授就是这样,既盼着他们成长还总是不放心地在身后为他们保驾护航。

  除了业务上的教学,董培德教授以其善良与高尚的品德,深深感染并教会了学生许多宝贵的人生道理。2019年,他悄悄为读博的贫困学生每月汇款,却对学生说:“这是医院给你的补助。”出差北京时,他也总带着学生下馆子,把鱼肉夹到对方碗里:“吃饱了,才能扛得住手术台的压力。”

image.png

  他培养的20余名研究生、百余名青年医生,如今散作满天星斗。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王万祥哽咽道:“手术室的无影灯依旧明亮,器械盘里的镊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可我再也听不到那声熟悉的“小王,来搭把手”。我总觉得他还在走廊那头的办公室,推开虚掩的门,就能看见他伏案修改病历的背影。2012年,我从他手中接过了‘自治区普通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的接力棒,医院也一直担任着自治区普通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这一角色,我们的身上都一直留有他的影子——对技术的执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后辈的提携。”

敢作敢为的逆行者

以担当书写医者本色

  2003年非典肆虐,47岁的董培德临危受命,担任医务部负责人。防护服匮乏,他就用塑料布自制隔离衣;治疗经验不足,他连夜翻译WHO指南。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指挥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当最后一批患者转运时,他在隔离区外瘫坐在地,防护服里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image.png

image.png

  “董主任,您不怕吗?”年轻护士问。

  望着远去的救护车,他说:“怕,但医生的天职,就是做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2008年,他力排众议推进普外科专业化分科,这就要完全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有人质疑:“分得太细,患者怎么办?”一向温和的他第一次拍着桌子,大声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

image.png

  在当时,普外科专业化分科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担心分科后会导致患者就医不便。但董培德教授深知专业化分科的重要性,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向大家解释了专业化分科可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治疗服务。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附属医院普外科成功进行了专业化分科,如今的肝胆胰脾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血管外科均已成为自治区医学发展的重要标杆。他当年亲手制定的分科制度,仍在护佑着万千病患。

image.png

  在同事眼中,董培德是“最不像专家的专家”。

  他婉拒“内蒙古名医”称号,说:“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他们比我更需要认可。”他最后的遗愿仅十字:“不通知医院,不麻烦朋友。”

image.png

(第二排 右二)

image.png

(第二排 右一)

image.png

(第三排 左二)

  董培德教授的一生,是刀尖与仁心的交响,是传承与突破的史诗。他像一株倔强的白杨,在自治区医学的草原上扎根四十年,用年轮镌刻下“大医精诚”的注脚,用双手托起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希望,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以患为先”的诺言,用智慧和担当引领着医院外科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他为医院留下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宝贵的经验,更是“传帮带”的精神财富和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医者品格。

  他走后,我们总在手术室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那是他留下的味道,是医者的味道。


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