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最早的风湿病学专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风湿免疫性疾病防治研究机构。
风湿免疫科年门诊量≥98000人次,住院患者≥4700人次,病种人均住院日≤8天,收治疾病种类≥170,三日确诊率≥95%。提高了对疑难危重病例和罕见病例的诊疗能力。开展了多种新的疾病诊断方法,如关节肌肉超声、甲襞微循环、微创唇腺活检、唾液腺超声、偏振光显微镜等,提高了炎性关节炎、炎性肌病、血管炎、干燥综合征及痛风等的诊断水平。鉴于风湿性疾病患者多为慢性病程、迁延反复,存在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以及医院风湿免疫病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及罕见病诊治能力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完善,为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细化患者管理的需求,风湿免疫科已开设痛风专病、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专病、结缔组织病合并生殖免疫专病、系统性血管炎专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专病、脊柱关节炎专病、银屑病关节炎专病等亚专科门诊,建立专科疾病队列,进而形成风湿联合多学科门诊及MDT等亚专科建设。建立风湿免疫性疾病慢病管理系统,分病种、专业化管理,造福更多的慢病患者。开设专业病种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得到了更专业化的治疗和护理。
目前学科开放床位100张,下设2个实验室(临床检验和基础科研实验室),医生29名、检验医技3名、护士39名,助理护士6名、专职科研岗位4人(科研助理2人),专职科室秘书(质控中心秘书)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土研究生导师8名,其中包括正高5名,副高1名,主管检验师1名,助理研究员1名,优秀医师奖1人,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1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称号2人,其中一层次1人、第三层次1人。
在学科带头人李鸿斌的带领下,学科共承担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分项目,30项自治区级项目和16项盟市厅局科研项目,完成了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人才技术团队的培训,从研究基础、人才梯队和技术传承上有了保障。近5年中华系列杂志发表文章18篇,SCI分值文章20篇,科技源期刊69篇,出版专著11部,获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皮肤与免疫诊断临床研究中心风湿免疫病地区分中心和实验诊断分中心、国家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认证基地(CRDC)、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常务理事成员单位、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核心成员单位、国家风湿病医联体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CRDC认证的内蒙古自治区风湿免疫病实验室诊断质量控制培训示范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培育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资助的内蒙古自治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与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与转化工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风湿病发病机制与免疫诊断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医科大学自身免疫与风湿病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认证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2023年首府高质量临床重点专科;2024年科技厅重大项目500万+1500万匹配-开展临床科研、卫健委首批次临床研究病房。
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