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崔宏伟 赵柯郁)近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乐博士(第一作者)、苏秀兰教授(通讯作者)以及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李翠霞(共同第一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7.068,中科院分区2区)在线发表了题为《Emerging impact of the long noncoding RNA MIR22HG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multiple human cancers》的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560),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基金(CGZH2018149)和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20BS08002)的支持。
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细胞过程,如增殖,凋亡,迁移,侵袭,染色质重塑,新陈代谢和免疫逃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上,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的表达在许多人类肿瘤(大肠癌,胃癌,肝细胞癌,肺癌和甲状腺癌)中升高,而在其他肿瘤(食管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则显著降低。此外,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并与作为宿主基因的miRNA相互作用,具有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的功能,参与信号传导途径及肿瘤发生和肿瘤进展。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描述了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的生物学功能,揭示了其调控癌症的潜在机制,并强调了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作为新型癌症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在作用。
多年来,苏秀兰教授带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指导400余名自治区不同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完成论文,为自治区医学及科技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她率领科研团队从事抗肿瘤生物活性肽的筛选及机制研究,主持“抗癌生物活性肽”课题的研究先后七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项目三项,卫生部项目一项,自治区各类基金7项。此外,苏秀兰教授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与自治区两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肽的成果转化进程。
该论文是苏秀兰教授团队深入开展生物活性肽抗肿瘤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其深入阐释了团队筛选的生物活性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靶向调节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的作用及机制,这对研究者了解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研究近况以及拓展研究方向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png)
.jpg)
图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
|